孙颖莎痛失大满贯,我却想为她喝彩~这孩子养的真好!
这些天写了不少巴黎奥运会上摘金的“英雄”,今天想和大家聊点不一样的。
一个顶级运动员,被十几亿人的目光灼灼地盯着,被排山倒海的欢呼声笼罩着,又在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比赛中失利……这就是00后姑娘孙颖莎这些天所承受的。
但无论外界有多少杂音多少质疑,她的神情依旧明亮、纯净,回应依旧坦然大气。
她说,“我觉得老天是公平的,不想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,而是要让我再去积累和沉淀。”
啧啧,在过去,你很难想象新生代们会有这样的表达。
这或许也是为什么,陈梦赢得了金牌,大家为其鼓掌叫好的同时,仍然对获得银牌的孙颖莎充满着超乎想象的喜爱!
事实上在巴黎周期内,孙颖莎的表现一直亮眼,积分断层世界第一。
虽然女单只获得银牌,于她个人是遗憾失利,但守住了自己的半区,顺利地在决赛中和队友陈梦会师,对于中国队而言,一金一银稳稳落袋,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任务。
而在此之前,她和王楚钦更是获得了这届奥运会乒乓球的首枚金牌,那可是国乒在奥运会混双项目上第一次拿到金牌(混双是上一届刚进奥运会的项目,当时输给了日本队),意义可想而知!
不过即便如此,对于大部分关注乒乓球比赛也就仅限于四年一次的奥运会,可能还是很难理解,为什么孙颖莎能在奥运会比赛之初就有着泼天的人气?
不过当你了解过孙颖莎的过往,或许就全然懂得了。
身为一个老母亲,你一定也会希望养出像“莎莎”一样的孩子,能从普通的家境中拼杀出来,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,也能在起起伏伏地历练中坚守初心。
01
“在最困难的时候站出来的英雄”
孙颖莎初次在国际乒乓球赛场上亮相,是2017年6月,那时,她未满17岁,是个“小透明”,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。
然后,她以黑马之姿,一鸣惊人,夺得日本公开赛女双、女单双料冠军,轰动世界乒坛。
21天后,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,孙颖莎拿到了女单、女双、混双和女团四个项目的冠军,势如破竹。
她从没有世界排名,一跃升到第十名,评论界形容她“犹如一阵旋风横空出世”,并亲切地称她为“小魔王”。
其实,孙颖莎的身体条件不算最好,她身高162cm,比不上陈梦、王曼昱,对上高个子会吃亏,论力量,她也不如王艺迪。
球迷戏称孙颖莎“有800个心眼子”,是因为她特别善于思考,既然身高力量没有绝对优势,那就避免硬怼,尽量“精”和“活”。
对手相持强她就拼前三板,对手力量大她就加旋转,对手旋转强她就拼速度,总之就是避其锋芒、弯道超车。
就这样,孙颖莎独辟蹊径,在强者如云的国乒女队脱颖而出,成为了主力队员。
更让对手们望尘莫及的另一点是,孙颖莎长期频繁地“身兼三项”,还能保持最佳状态。
去年的WTT名古屋女子总决赛,至今还让球迷们啧啧称奇。孙颖莎7小时打了4场比赛,共19局,还全都打赢了。
身兼三项,连打多场,考验的不仅是体力,还有脑力。
比如在2021年的休斯顿世乒赛中,孙颖莎也是一天打了四场比赛,据专业球迷科普,她的混双搭档是左手,女双搭档是右手,她自己是右手,左右配的步伐是螃蟹步横移让位,双右配的步伐是互相套圈,这两种跑动方式还有单打的跑动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所以她是先挪着螃蟹步赢了混双,再跟女队友互相套着圈赢了两场女双,最后还要忍着腿肚子转筋打一场女单,想想都感觉脑子晕了。
孙颖莎的教练也说,这种左右手的调换,没有那么容易。
不过,孙颖莎最“出圈”的战绩,是她用决定性的胜利,打哭了一个又一个日本队员。
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,孙颖莎和日本队的“一姐”伊藤美诚狭路相逢,当时的形势异常严峻,我们刚刚在混双项目上输给伊藤美诚,整个球队的士气大受打击!
孙颖莎在女单半决赛上对战伊藤美诚,可想而知她的心理压力有多大。
第二局,孙颖莎3:9落后,情况非常不妙,就在这时,孙颖莎爆发了,连追8分,力挽狂澜!最终以4:0的大比分,完胜伊藤美诚。
那一刻,全场都沸腾了,国乒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士气回归。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激动地称赞孙颖莎是“在最困难的时候站出来的英雄”。
作家梁晓声也对孙颖莎赞不绝口:“很了不起,在打任何一场球赛的时候,有的时候可能是落后几分,5分、6分还能扳回来,还能到最后的时候反败为胜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定力。”
自此,孙颖莎成了日本选手们的噩梦,伊藤美诚被她打到怀疑人生,承认自己技不如人,“人间止藤片”名不虚传。
作为中国人,看到这样的一幕,真的很提气,很为孙颖莎感到自豪。
02
“比赛,都是在和自我斗争”
这样的“天才少女”又是怎么养成的呢?
孙颖莎与乒乓球的缘分,从她5岁时就开始了。
她出生在石家庄一个普通家庭,父母都是工薪族,平时工作比较忙,为了放学能晚接她一会,同时也让她锻炼一下身体,便让她放学后到和平西路小学球馆打乒乓球。
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,孙颖莎展现出的天赋,和对乒乓球的痴迷,很快到了让父母都惊诧的程度。
她从不喊苦喊累、偷懒磨蹭,每天上午3小时,下午3小时,雷打不动,每次都要到球馆熄灯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。
练打多球时,孙颖莎总会把自己的每盆球都装得满满当当,妈妈形容她是“少打一个球都不甘心的那种感觉”。
不仅练习时间长,孙颖莎还很善于复盘分析,她有一个小本子,每次比赛结束后,都会把成绩、对手的打法记在上面,认真总结经验教训。
看孩子对乒乓球如此热爱,父母将她送到了当地知名的乒乓球学校——铁二小乒乓球俱乐部,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。
天赋和努力是藏不住的,孙颖莎很快崭露头角。
9岁,参加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,夺得团体、女单冠军;10岁进入河北省队,正式开始职业生涯;2015年获得全国少年锦标赛女单冠军,进入国家二队;2017年1月,跻身国家一队。
看似顺风顺水,但其实,孙颖莎曾经历过好几段沉重的低谷期。
第一次低谷期,是在冲击国家队的时候。
13岁、14岁,孙颖莎两次参赛,均以失败告终,一次输给王曼昱,一次输给钱天一。直到15岁,她才抓住最后一次机会,打进了国家队。
第二段低谷期更加难熬。2018年,孙颖莎初露锋芒后,遭遇连败。
匈牙利公开赛决赛3:4输给王曼昱;中国公开赛3:4输给日本队滨本由惟;韩国公开赛1:4输给石川佳纯;德国公开赛2:4输给郑怡静……
外战、世乒赛、世界杯选赛接连失利,让孙颖莎陷入了社会舆论的重重包围中。
但她没有自暴自弃。2019年,孙颖莎重整旗鼓,日本公开赛、澳大利亚公开赛、德国公开赛、全国乒乓球锦标赛、亚洲乒乓球锦标赛,都拿到了冠军。
她用强大的心脏,和始终如一的苦练,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第三次低谷期,是在东京奥运会之后。
由于那时国家队教练资源不足,孙颖莎换了好几任教练,甚至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教练,属于“散养”状态。
出去比赛,她总是一个人,没有人讨论战术,没有人递水,没有人喊加油,甚至赢了球都没人跟她庆祝。
一次比赛中,孙颖莎以3:0战胜了丁宁,可当时场上全是丁宁的粉丝,无人为她喝彩,孙颖莎痛失大满贯,我却想为她喝彩~这孩子养的真好!她只能默默地一个人收拾东西,坐在椅子上发呆。
直到2022年2月24日,邱贻可正式成为孙颖莎的主管教练,才结束了这样的“孤独”。
休斯顿世乒赛上,孙颖莎在决赛中输给了王曼昱,再次步入低谷期。
2020年国际乒联总决赛,孙颖莎0:4输给陈梦,赛后,记者催促她问“好了吗?”她强忍着泪水接受采访。
转折点是2022年10月新乡WTT世界杯总决赛,孙颖莎打进决赛,与陈梦争夺冠军。
两人打到了第七局10:10,孙颖莎说,那一刻她脑子里一片空白,不停地问自己,是不是就是迈不过这道坎?真的就战胜不了内心的那个自己吗?
她始终认为,输球不是技术上的,而是在自我斗争,没有战胜自己,所以才会输球。
最终,孙颖莎以4:3打败陈梦,夺得冠军。
这场对决,让孙颖莎真正理解了“战胜自己”这四个字的含义。
自此,孙颖莎仿佛打通任督二脉,又迎来了爆发的一年。
2023年德班世乒赛,孙颖莎再次战胜陈梦,第一次夺得世锦赛冠军,又在亚运会拿到了三枚金牌,并在WTT总决赛夺冠。
面对输赢,她的态度很坦然:“不可能你一直赢,但当然也不可能一直输,我只希望自己不管是每一次比赛输或者赢,在我的职业生涯里,都保持一个非常积极的心态,接受自己好的跟不好的,我就已经收获很多了。”
人生总有起起伏伏,竞技场上更是如此,强大的“逆商”、胜不骄败不馁,是孙颖莎一路走到今天的法宝之一。
03
“没一点坏心眼,跟谁都合得来”
赛场上杀气腾腾的孙颖莎,私底下却天真软萌,活泼爱笑,是个“话痨”。
孙颖莎在河北队时的教练杨广弟形容她“特别单纯”“没一点坏心眼”“跟谁都合得来”。
刘国梁也对她有类似的评价:孙颖莎这个孩子的性格和打球是一样的,不纠结,很干净。
在面对领导时,孙颖莎身上与生俱来的松弛感,更是让人忍俊不禁。
领导要跟她握手,她反手比了个耶,可以说是“领导夹菜我转桌”的典型。
釜山世乒赛女团夺冠赛后采访环节,大家情绪都很激动,陈梦贴心地给孙颖莎递上纸巾,本以为她要擦眼泪,结果她接过来就擤鼻涕,超大声的那种,也是没谁了。
刘国梁和队员们谈话,其他队员都一脸严肃,唯独孙颖莎谈笑风生。
孙颖莎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超绝松弛感,和她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,从小到大,家人都不会给她太大的压力,而是默默地在身后支持她。
小时候练球时,妈妈对她说得最多的话是,多喝水,赶紧睡一会。
孙颖莎和妈妈永远有说不完的话,她每次回家,从一睁眼就开始和妈妈聊天,什么都聊,能一直聊到睡觉,家里基本没有“冷场”的时候。
不见面的时候,孙颖莎会狂给妈妈发微信,有时候信息太多,妈妈的手机都卡住了。
遇到不顺心的事,孙颖莎会第一时间和家人倾诉,说着说着,她自己就把自己安慰好了,又能像个没事人一样去继续战斗。
一次接受采访时,孙颖莎妈妈对着镜头认真地说:妈妈会一直陪着你、祝福你,我们为你感到自豪,你是我们永远的骄傲,我们爱你。
在爱里长大的女孩,大概就是孙颖莎这样吧,强大、明媚、知世故而不世故。
我想对于23岁的孙颖莎来说,失败一次两次并不可怕,因为真正的伟大,是永远知道如何重新出发。